经济学博士生通关秘籍

本文目录

一、序篇:开启博士研究生涯的10条口诀

二、如何度过博士第一学年?

三、如何度过博士第二、三学年?

四、如何度过博士最后一学年?

五、撰写博士论文与参加论文答辩的6条心法

 

一、序篇:开启博士研究生涯的10条口诀

 

1、一个人的博士学习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独立地以及与人合作地做科学研究。博士阶段的所有安排,都应围绕这个任务来展开。博士阶段的学习与研究风格会基本奠定一个人一生的研究风格。一般而言,博士生在研究风格方面会受到导师或多或少的影响。我原则上不招收在职博士生,即使偶然招收了在职学生,我对他(她)的要求会与脱产学生完全一样。

 

2、博士生一年级,最重要的任务是多花时间学习高微、高宏与中高级计量。这三门课是博士生的立身之本。每门功课,至少应该吃透一本经典的高级教材。所谓吃透,是指书中的推导要全部自己过一遍或者数遍,而每章课题的习题要独立做一遍。博士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底子与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对这几门课的学习是否到位有关。三高最好能够听老师系统地讲解一遍,所谓系统讲解主要是指推导。社科院研究生院迄今为止三高的课开得并不好,必要的话,有必要到外校去旁听一遍。就国际金融领域的博士生而言,面板回归与时间序列分析是最重要的实证研究工具,必须系统深入掌握。

 

3、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开放宏观经济学),因此除了上述三高之外,我的博士生还必须非常熟悉中高级国际金融教材。例如Rogoff与Obstfeld的国际金融高级教程。为了教学相长,我希望我的博士生在博士论文选题方面能够尽量做与国际金融问题相关的题目。否则,我对你不能提供有效指导。

 

4、研读论文是博士生学习生涯的最重要工作之一。一个合格博士生的最基本要求,是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研究领域的经典论文与最新论文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阅读与认识。就国际金融领域而言,NBER Working Paper、IMF Working Paper、BIS Working Paper中的相关论文都应该大致熟悉。就国内期刊而言,对《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中的相关论文应该比较熟悉。此外,《国际经济评论》、《经济学动态》、《国际金融研究》与《比较》这四本杂志,最好在博士期间能够持续通读,对于开阔眼界很有帮助。Project Syndicate、VoxEU与FT中文网这三个网站,值得每天跟踪阅读。对于增强研究的现实性与针对性很有帮助。

 

5、开展经济学研究,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论。余永定老师过去曾经经常给学生与所里同事开展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讲座。概略言之,就是经济学研究必须提出一个能够被“证伪”的题目(只有能够被证伪的题目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经济学研究题目),并且通过演绎与实证的方式来证明或证伪。近年来我参加了一些博士生的开题报告与答辩会,发现不少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题目。很多博士论文看起来像一本面面俱到、各章节普遍割裂的教科书。

 

6、对博士生而言,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人生的若干关键时刻,都需要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表达核心观点的能力(例如面试、答辩、演讲、评职称、申课题等)。很多学者研究做得很好,但是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观点有效表达出来并传播开去,这是憾事一件。博士生应该抓住身边的各种机会,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与演讲能力。

 

7、我对自己的博士生在发表方面有基本要求。博士生要获得答辩资格,以下三方面标准必须满足其一:第一,博士期间发表世经政所A类期刊或SSCI期刊文章一篇;第二,博士期间发表世经政所B类期刊文章两篇;第三,博士期间发表CSSCI期刊文章三篇。对于未来以研究为志向的博士生而言,至少应该满足第二条标准,应争取满足第一条标准。以上标准,在答辩前拿到用稿通知也可。这些论文,应该博士生是唯一作者或者主要作者(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把名字挂在别人主要完成的论文上,这不算。我的博士生与打算成为我的博士生的同学,应该明白这一条标准是基本标准。如果不能满足,答辩顺延一年。

 

8、目前中国经济学研究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于一个试图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而言,最好能够中文论文与英文论文并重。因此,我非常鼓励自己的博士生尝试发表英文论文。要更加从容与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会议与国际讨论,一个研究者最好在相关领域有多篇英文学术论文。

 

9、对于一个博士生而言,拓展学界人脉也是学习期间一项重要工作。这就需要主动去参加各种讲座、研讨会、学会年会,并尽量主动地发言、评论与参加讨论。对于我的学生而言,我希望他(她)能够参加世经政所组织的各种讲座与会议、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的年会与专题会议(国际金融方向)、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等。在这些会议上投稿并获得发言机会,既有助于传播自己的研究观点,也是自己向潜在雇主的有效自我推销。

 

10、欢迎我的博士生与我合作进行学术研究。当然,如果你愿意自己独立研究,或者与其他老师与同学合作展开研究,我也完全接受。在我与学生的合作研究方面,原则上按照各自贡献大小确认署名顺序。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学术声誉是一个研究者的立身之本。在开展合作研究方面,我或许没有能力鉴别你完成的部分是否是原创的。但是,一旦被我发现,这将是我不会原谅的错误。一个人的研究能力有高下,但是否保持诚信,避免任何抄袭与剽窃,这是一个研究者的基本品质,断断不可损害。

 

 

二、如何度过博士第一学年?

 

1、第一学年最重要的工作,是仔细学习一遍三高: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所谓仔细学习,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各自吃透一本教材;二是听一遍以推导为主的课程(校内不行就去校外,或者看在线教程);三是仔细做一遍教材后面的习题。

 

推荐教材:

 

高微:

范里安:《微观经济分析》(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Tips:要吃透这本书,必须先看一遍范里安的中级微观。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格致出版社与上海三联出版社,2015年版。

 

高宏:

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布兰查德与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Tips:罗默这本书比较简单,属于中级微观向高级微观的过渡。要看懂布兰查德与费希尔这本书,需要熟悉动态优化方法。因此必须先看完以下两本书。第一本:蒋中一:《动态最优化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二本:迪克西特:《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方法》(第二版),格致出版社与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

 

 

高级计量:

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魏武雄:《时间序列分析——单变量和多变量方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安格里斯特、皮施克:《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格致出版社,2012年版。

 

Tips: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更加偏重于实践的学科。博士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Stata。做国际金融研究的博士生,必须对时间序列回归与面板数据回归掌握得比较透彻。

 

 

2、在第一学年下学期,等三高学习快告一段落的时候,必须对高级开放宏观经济学进行深入学习。

 

推荐教材:

甘道尔夫:《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Schmitt-Grohe, Uribe and Woodfoo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umbia University, July 2019.

奥博斯特菲尔德、罗高夫:《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Uribe and Schmitt-Grohe.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 Columbia University, October 2015.

Tips:前两本教材属于中级国际金融向高级国际金融教材的过渡,建议先阅读这两本。后两本教材属于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水平最高的两本高级国际金融教材。建议在一年级、二年级反复阅读。

 

 

3、在博士期间应该跟踪阅读以下中英文期刊或工作论文系列。

《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这四本期刊中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章必读,其他专业的文章选读;

《国际经济评论》、《国际金融研究》、《比较》,这三本期刊中所有文章必读。

在博士期间应该持续跟踪NBER Working Paper、IMF Working Paper、BIS Working Paper、Peter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中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论文。

在博士期间应该全文阅读IMF一年两次的World Economic Outlook报告与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4、在博士期间建议跟踪的经济学网站。

Project Syndicate:这个网站上汇集了很多经济学大家的时评文章,可以提高自己欣赏时评的品味,对未来自己撰写文章很有帮助。

VoxEu:这里面有很多经济学工作论文的普及版,对于了解全球经济学研究动态很有帮助。

FT中文网:这里有不少有趣且优质的经济评论文章

 

5、在做完上述学习后仍有余力者,或者需要通过阅读闲书来进行休息者,可以阅读我开给研究生的书单中的财经畅销书与人文类图书。

张明 | 开给学生们的书单(2023年版)

 

6、建议投稿参加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中国金融学会年会。

 

7、学术研究是一场马拉松。一个好的身体至关重要。建议每天进行适当锻炼,最好养成一个长期坚持的爱好(跑步、游泳、健身、球类运动等)。运动除了能够锻炼身体,还有助于减压。

 

8、还没有男女朋友的,应该加快进度了。博士毕业后的选择范围很可能非但没有扩大,反而缩小了。

 

 

三、如何度过博士第二、三学年?

 

1、顺利完成开题

在经过了博士一年级的严格训练后,博士生在第二年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

 

(1)首先,要确保博士论文选题是一个主题鲜明、不模棱两可、指向性很强的题目,这个题目最好是一个可被“证伪”的命题。例如,与《论现代货币理论》这一题目相比,《从现代货币理论的角度看当前形势下中国进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性》就是一个更具针对性的题目。

 

(2)博士论文不是写一篇研究报告,也不是写一本书。在博士论文中,要针对题目进行富有逻辑性、从多角度展开、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论证。一般而言,对于核心命题的论证,不外乎理论建模、实证研究、案例分析这三种方法。三种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应该做到针对性强、是为了解决核心命题而设计的。不要为了建模而建模,为了计量而计量。理论建模与实证研究之间必须有较强的关联性。实证研究的主要变量选择,最好能够从理论建模最后推导出来的表达式中得出。如果理论建模与实证研究是完全割裂的,那么模型就没有必要。实证方法没有必要求新求异,但作者要对方法的内涵、优缺点要有深入了解,方法要与试图解决的问题能够匹配。

 

(3)博士论文选题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第一,最好是当前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第二,尽管博士论文选题不宜太宽,但选题的领域最好是一个在未来五年与十年内能够持续做下去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让博士阶段的研究,成为一个学者研究生涯的起步与基石。这就意味着,选题不要选非常热门但可能短期的题目(一个例子是对P2P平台的研究),因为这种题目可能很快就时过境迁。这个领域还应该有足够的子题目容量,让自己能够持续地在该领域里深度耕耘。

 

(4)我身边的例子。我的第一位博士生的论文选择了研究经常账户失衡与再平衡,聚焦经常账户再平衡的可持续性,以及经常账户变动对一国国内经济的潜在影响。我的第二位博士生的论文选择了跨境资本流动,聚焦跨境资本流动对一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我的第三位博士生的论文选择了人民币国际化,聚焦在RCEP区域内对最优货币区以及锚货币的分析。

 

2、完成博士论文初稿中的文献综述与1-2篇Key Paper

 

由于在博士第三年,博士生通常会把较多时间精力投入到找工作上,而有些单位面试从第三学年上学期就开始了。一方面为了让第三年过得不那么紧张,另一方面也让自己找工作时有足够重要的砝码(期刊论文)。因此,博士生在第二学年应该至少完成学位论文的一半左右。而如果是四年制,那么博士生应该在第三学年结束时基本上完成论文初稿。

 

(1)一篇好的博士论文,除了引言、结论两章之外,应该由一章文献综述以及至少3篇Key Paper组成。这3篇Key Paper都应该写完后直接投稿发表。Key Paper最好包括理论性论文与实证性论文。三篇之间既各具独立性,彼此之间又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3篇Key Paper中首先完成的1-2篇,其实就是博士生毕业应聘教职的Job Market Paper。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2)文献综述是博士论文必不可少的章节,但很多博士论文的文献综述写得并不成功。问题之一,在于文献综述过简,遗漏了论文主题领域的重要文献;问题之二,在于文献综述的文章过泛,引用了很多低水平的文章;问题之三,在于文献综述过于求全,平均着力而没有重点;问题之四,在于文献综述重点在于叙述别人的观点,而缺少作者自身对这些文献的评价。一个好的文献综述,作者就像厨师,基于自己的视角,用一条能够贯穿的逻辑主线,把重要文献梳理归类,并且逐一进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这篇论文在文献意义上的创新之处与增加值何在。文献综述应该系统、不必过于求全,文献述评应该侧重于“评”,而非侧重于“述”。

 

(3)我身边的例子。我的第一位博士生其实完成了4篇Key Paper。一篇研究全球经常账户再平衡的可持续性。后三篇分别研究一国经常账户变动对该国实际汇率、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影响。由于这位学生第三学年在美国访问一年,学制由三年延长至四年。因此在第三学年结束时,她的4篇Key Paper全部完成,且其中三篇已经被核心期刊(其中一篇被顶刊)接受或发表。此外,她还有两篇相关论文(并未放在博士论文中)分别在SSCI与CSSCI期刊发表。这些论文不仅对她找工作很有帮助,也帮助她成为在该领域中小具影响力的青年学者。

 

3、系统阅读本领域内的代表性文献

 

一旦选择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领域,那么从那时起,博士生就应该持续跟踪、系统阅读该领域内的代表性文献。这类文献分为两组,一类是已经发表且业内公认的重要文献,不妨从Google Scholar上进行搜索本领域内的高引文文献;另一类则是尚未在期刊上发表的重要工作论文,不妨跟踪本领域大牛人物在NBER上的Working Paper。在文献阅读的起步阶段,在JEL或者JEP上寻找本领域大牛撰写的文献综述,可以帮助博士生系统掌握本领域迄今为止的代表性文献。

 

4、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

 

一旦自己的论文初稿完成后,在修改投稿之前,不妨报名参加国内各类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宣读自己的论文初稿,听取听众们的意见与建议,这对高质量地修改论文很有帮助。多参加这种研讨会,也有助于博士生逐渐学会什么是建设性的学术批评,以及知名期刊选择论文的标准是什么。事实上,参加高质量的研讨会,也是非常有效的个人推销。国内重要学会(例如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等)或重要杂志举办的研讨会,是博士生应该优先选择的对象。

 

5、对现实世界保持密切关注

 

博士生在开始撰写博士论文的同时,还应该花一些精力关注现实世界中经济金融状况的变化。尤其是当你的博士论文选题是关于当前国内外重大经济问题时。关注现实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不囿于一隅。同时,在撰写博士论文非常辛苦的时候,适当关注一下现实问题,也是不错的消遣与休息。但在关注现实问题方面,不建议大家主要阅读微信上的文章,而是阅读高质量的财经媒体,例如Project Syndicate、Economist、FT中文网、《财新》、《财经》等。

 

 

6、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我的风格是不会随便接课题,以及随便让博士生参与我的课题。根据我的师兄何帆博士的经验,课题最好是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重要课题,且经费充足。因此,参与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博士生通过劳动获取一些收入来补贴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博士生熟悉政策报告或者研究报告的写作特点。参与课题研究,对于博士生未来寻找政府或智库部门的工作时将会非常有帮助。

 

7、坚持锻炼身体

 

博士论文写作是非常劳心费力的脑力活加体力活,对意志力与身体是很重大的考验。因此,建议选择一项或多项运动,定期坚持、长期坚持。这项运动最好是你自己比较喜欢或者擅长的。大家可以在Keep或者咕咚上互加好友,相互督促与鼓励。锻炼身体对于纾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在未来漫长的研究生涯中,保持身体健康是持续取得成就的坚实基础。

 

 

8、做好心理建设

 

现在年轻人身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会如何管理压力与情绪,对顺利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而言都非常重要。第一,不要太多与别人比较,而是与自己比较,自己是否日积跬步,其实更为重要。第二,不要太过于重视短期业绩。学术研究是马拉松,重要的是是否一致在奔跑,而不必在乎起跑阶段谁领先。第三,要有几位知心好友,在心理压力很大时,不要自己硬抗,要学会向好友们倾诉。第四,运动与小酌也是有助于减压的方式。第五,记住,能健健康康、挺直腰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能用劳动赚取收入养家糊口,能对自己的家人与朋友更好一些,能尽量找机会去体验这个世界的丰富与美好,其实比什么身外之物都重要,无论那些身外之物是名、是利、是财还是权力。

 

 

四、如何度过博士最后一学年?

 

1、博士生在学习阶段的最后一年面临两大艰巨任务,一是找到工作,二是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更令人挠头的是,这两个任务是并线进行的。在找工作与进行面试的同时,博士生还必须继续完善博士论文。因此,我要求自己的博士生尽可能在三年制的第二学年或者四年制的第二三学年完成博士论文的主体,以避免出现找工作与写论文撞车的情况。

 

2、在每位潜在博士考生和我联系之时,我都会劝诫他(她)们要慎重读博。读博士真的是一种性价比很低的选择,既耗时费力,收益又不确定。如果不是热爱研究工作,尽量不要选择读博。如果仅仅想从事金融工作(非研究岗),读博也完全没有必要。无论在政府部门还是金融机构,博士毕业生都要面临来自硕士毕业生或者本科毕业生的强烈竞争,自己并不必然具有任何比较优势。可以这样说,选择读博士,你求职的道路不是变宽了,而是变窄了。

 

3、不过,既然已经读了博士而且博士都快毕业了,那么我的建议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应该寻找那种能够把自己在读博期间所积累的技能充分施展开来的工作,例如高校、智库、金融机构研究部门、部委研究机构、国企研究部门等。在这些单位,经过了系统性学术训练的博士生与其他同事相比,无疑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不过这个问题也不能绝对化,对于某些有着特殊技能的博士生而言,寻找能够最大化自己资源禀赋的工作,自然无可厚非。

 

4、博士生在找工作制作简历时,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博士论文的Key Paper,已经发表的代表性成果等,这些成果最好能够聚焦在两三个主题,而不要太零散;二是作为中国社科院大学的博士生,还应该体现出自己从事政策研究的能力,这可以体现在发表的要报中;三是突出自己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以及应对压力能力,用人单位一般都不愿意找孤芳自赏特立独行怼天怼地的人;四是体现出自己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开展政策咨询或调研工作来构建人际网络的能力。至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绩或者社会活动,可以适当体现,但不应作为自己简历的重点。

 

5、博士生在参加面试时,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装正式但不浮夸,满足清爽、干净、干练的要求即可;二是举止大方,不局促,不紧张,但也不应大大咧咧;三是态度应自信,要从声音、坐姿、手势、眼神等各个方面体现出自己的自信,尤其是要主动、大方地与各位评委进行眼神接触,而不要王顾左右而言他;四是声音应洪亮自然,表达应清晰简洁,要在给定的时间限制内充分地表达自己;五是事先准备好一些常规性问题。最好是能够通过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来展现自己的优点与特质。如果对方让你选择一个主题试讲,那么这个主题最好在理论与实践上不存在太多争议,而且你在这个主题上最好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六是沉着应对挑战性问题。针对自己不熟悉的问题,可以放慢语速(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逐渐往自己熟悉的问题上引。针对不客气的评委,态度应该不卑不亢。针对不客观的指责应该坦然应对;七是做好面试后的总结。分析每次面试的成败及其原因,尤其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力争在下次面试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6、在找工作的时候,我希望博士生们不要把自己的同门和同学视为竞争对手,彼此封锁消息甚至相互敌视,你们其实在与很多人竞争同一个职位。在这种时候,同学们应该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互通信息。毕竟,找工作仅仅是暂时的,愉快的友情与心灵的平静才是持久的。

 

7、现在很多大学都不愿意给正式编制,而是让博士生去做师资博士后。在这方面,建议博士生慎重决策。如果去做名校的师资博士后,还可以考虑,毕竟这个平台能够给你带来资源与提升。但如果是普通学校的师资博士后,就要格外小心了,不要被有些单位当做发论文的临时工去利用。博士生也未必非得往高校的圈子里钻,智库、部委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研究部门、国企研究部门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8、找到工作仅仅是研究生涯的开始,而非终结。在我看来,一个博士生毕业之后的十年时间,是最宝贵的研究阶段和时间窗口,基本上奠定了一个人的研究水平、研究风格与圈子地位。这十年时间一定要善加利用,一定要从长规划,并且要学会把长期规划分解为短期可量化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加以实现。研究生活是苦闷且孤独的,最好能够融入一个好的研究团队,或者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着前行,实现“共同富裕”。

 

 

9、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控制好时间,重点讲论文主要逻辑与贡献,切忌面面俱到,更切忌拖延时间。在有限的答辩时间里,一定要重点讲论文的特色所在,不要泛泛而谈。个人认为讲好三个问题即可。一是为什么写这篇论文(Motivation);二是论文是如何论证核心命题的(建模思路、实证发现、案例精华);三是这篇论文相对于之前文献的贡献,以及自己认为的不足(未来的研究方向)。诸如文献综述、建模与实证的细节等问题,就可以省略了。一般而言,答辩老师在参加答辩之前,都会仔细阅读相关论文,并且已经撰写了审稿意见。因此,为了强化答辩效果,重点突出且精简的演讲与面面俱到的平庸报告相比,前者一定能够增强答辩老师对自己的良好影响。

 

 

10、争取用一句话把博士论文的最重要贡献讲出来。大约十五年前,我在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时,我的导师余永定教授对我的要求是,要用一句话把自己博士论文的核心贡献讲出来。如果讲不出来或者讲不清楚,就说明这篇论文的写作不够到位。我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达到这一目标。如果能够用一句话讲出自己论文的核心贡献,这就意味着你能够用一条前后贯穿的逻辑去组织博士论文的写作,也容易找到自己论文的文献增加值。然而,我在博士论文答辩时通常会向博士生询问这个问题,但能够简洁、扼要、准确回答的人并不算多。

 

 

11、博士生从毕业工作伊始,就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一是作为一名学者,要保持学者的独立性与尊严,要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有一说一,不要拿自己的研究成果去迎合某个机构或某个观点或某个群体。二是不要为了短期利益,为特定企业特定金融产品站台。三是要善于沟通交流,善于与同行合作,不要文人相轻。四是不要有过强的功利心,很多问题要看得开。

 

 

12、我多次用学术是马拉松的比喻来鼓励学生。对一个学者的最终评价,并不看短期内谁跑得更快,而是看长期内谁跑得更远。而能够跑得最远的人,仅仅有功利心是不够的,必须有着足够强的兴趣与好奇心,还得有强健的身体与丰满的灵魂。如果仅仅把做研究视为获取地位或财富的工具,而不是把研究作为自己热爱的一生之事,是不可能培养出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的。运动可以强健身体,阅读可以丰满灵魂。愿我的每一位博士生在一生之中都能充分享受运动与阅读所带来的益处。

 

 

五、终章:撰写博士论文与参加论文答辩的6条心法

近年来参加了一些博士生论文开题与论文答辩,感觉不少博士生对如何撰写合格的博士论文以及如何准备论文答辩存在非常模糊的认识。与会的不少老师,都深感有必要从博士生入学起,就给博士生做一个关于论文撰写与答辩的讲座。在本文中,笔者想就其中一些要点进行扼要阐述。

 

1、博士论文应该选择一个主题鲜明、不模棱两可、指向性很强的题目,这个题目最好是一个可被“证伪”的命题。

 

有不少博士生的开题报告,似乎是在写一篇面面俱到的研究报告。我们且以最近流行的现代货币理论(MMT)为例。例如,很可能就有博士生会写一篇《论现代货币理论》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会就MMT理论的历史沿革、主要观点、实施状况、遭遇的批评等一一展开论述。这就是一篇研究报告,而不是一篇重点突出的毕业论文。相比之下,《从现代货币理论的角度看当前形势下中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性》就是一篇针对性更强的论文题目。博士论文,最好是“小题大做”,而非“大题小做”。不要试图在博士论文中解决太多问题。例如,最近参加博士答辩看到的一篇论文,就试图同时论证以下四个问题:中美家庭的微观债务结构、家庭债务的驱动因素、家庭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居民高杠杆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上述四个问题,都可以分别写成一篇博士论文。而要试图在一篇博士论文中解决这四个问题,必然会平均着力,重点不突出,论证不充分。如果一篇博士论文,审稿人与答辩人看不出来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这一定不是一篇高质量的博士论文。

 

2、对博士论文提出的核心命题,一定要进行富有逻辑性、从多角度展开、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论证。

 

一般而言,对于核心命题的论证,不外乎理论建模、实证研究、案例分析这三种方法。三种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应该做到针对性强、是为了解决核心命题而设计的。不要为了建模而建模,为了计量而计量。此外,理论建模与实证研究之间必须有较强的关联性。实证研究的主要变量选择,最好能够从理论建模最后推导出来的表达式中得出。如果理论建模与实证研究是完全割裂的,那么模型就没有必要。实证方法没有必要求新求异,但作者要对方法的内涵、优缺点要有深入了解,方法要与试图解决的问题能够匹配。

 

3、文献综述应该系统、不必过于求全,文献述评应该侧重于“评”,而非侧重于“述”。

 

文献综述是博士论文必不可少的章节,但很多博士论文的文献综述写得并不成功。问题之一,在于文献综述过简,遗漏了论文主题领域的重要文献;问题之二,在于文献综述的文章过泛,引用了很多低水平的文章;问题之三,在于文献综述过于求全,平均着力而没有重点;问题之四,在于文献综述重点在于叙述别人的观点,而缺少作者自身对这些文献的评价。一个好的文献综述,作者就像厨师,基于自己的视角,用一条能够贯穿的逻辑主线,把重要文献梳理归类,并且逐一进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这篇论文在文献意义上的创新之处与增加值何在。

 

4、政策建议应该紧扣论文的分析与结论,避免泛泛而谈。

 

不少经济领域的博士论文,在结论部分都会就研究主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这固然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不少论文提出的政策建议,其实和论文前面的分析没有什么逻辑关联,也并非论文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样的政策建议,不但没有太大价值,而且会使得论文减分。博士论文提出的政策建议,应该完全基于论文分析的主要问题、主要视角与主要结论,而且应该按照建议的重要性与相关性排序,把最重要的政策建议放在最前面。政策建议不必求全,而应该求深刻,建议最好建立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之上。其实,很多论文,完全可以省去政策建议这一环节。

 

5、争取用一句话把博士论文的最重要贡献讲出来。

 

大约十五年前,我在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时,我的导师余永定教授对我的要求是,要用一句话把自己博士论文的核心贡献讲出来。如果讲不出来或者讲不清楚,就说明这篇论文的写作不够到位。我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达到这一目标。我的博士论文研究题目是为什么中国的储蓄率如此之高?我的最终发现是,在中国,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企业储蓄两两之间缺乏发达国家那样的彼此转化机制,导致不得不每个部门都保留较高的储蓄率。因此我的博士论文的政策建议是,要想办法打通上述部门之间储蓄的转化机制。如果能够用一句话讲出自己论文的核心贡献,这就意味着你能够用一条前后贯穿的逻辑去组织博士论文的写作,也容易找到自己论文的文献增加值。然而,我在博士论文答辩时通常会向博士生询问这个问题,但能够简洁、扼要、准确回答的人并不算多。

 

6、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控制好时间,重点讲论文主要逻辑与贡献,切忌面面俱到,更切忌拖延时间。

 

为什么要控制好答辩时间呢?第一,一次答辩的同学通常有多位,如果别人只讲20分钟,你却执意要讲40分钟,那么对其他答辩的同学并不公平。第二,参加答辩的老师的时间是比较宝贵的。因此,博士答辩之前,自己一定要训练一下,控制好时间。在有限的答辩时间里,一定要重点讲论文的特色所在,不要泛泛而谈。我个人认为,讲好三个问题即可。一是为什么写这篇论文(Motivation);二是论文是如何论证核心命题的(建模思路、实证发现、案例精华);三是这篇论文相对于之前文献的贡献,以及自己认为的不足(未来的研究方向)。诸如文献综述、建模与实证的细节等问题,就可以省略了。一般而言,答辩老师在参加答辩之前,都会仔细阅读相关论文,并且已经撰写了审稿意见。因此,为了强化答辩效果,重点突出且精简的演讲与面面俱到的平庸报告相比,前者一定能够增强答辩老师对自己的良好影响。

 

本文转自:今日头条(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1210465751764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