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关系人类前途和未来,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于2023年10月27日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2022年以来的进展。
01
新部署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新一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开始运行,生态环境部印发《应对气候变化重点任务(2023-2025)》。
图1. 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新要求
02
积极减缓气候变化
1. 调整产业结构
十年来,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6.2%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
2. 优化能源结构
2022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7.5%,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
图2. 2012-2022年风电、水电、光伏、核电累计装机
2022年底,累计完成燃煤电力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0.6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比重约94%。

图3. 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情况
2022年新增装机中,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占比分别达3.4%、2.3%。此外,飞轮、重力、钠离子等多种储能技术也已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图4. 2015-2022年中国火力发电平均供电煤耗
3. 调整交通运输结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铁路、水路货运占比持续提升。第二,大宗货物绿色集疏运输比例不断增长。第三,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持续推进。
4. 促进节能提效
2012-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幅度超过36%,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2023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26.6%。
图5. 2018-2022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变化情况
5. 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一是控制甲烷排放,编制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二是控制含氟温室气体排放,要求自2022年起,各地不得新建、扩建用以生产制冷剂、发泡剂等受控用途的二氟甲烷(HFC-32)等5种氢氟碳化物(HFCs)化工生产设施(不含副产设施)。
6. 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提前实现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2022年,《湿地保护法》实施,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总面积764.7万公顷。2022年,东北典型黑土区完成黑土耕地保护利用面积1.01亿亩次,全国秸秆还田约4亿吨,提升了农田土壤碳汇能力。
7.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全国燃煤锅炉从近50万台降低到目前不足10万台,减少燃煤使用量4亿多吨。北方地区完成农村散煤治理3700万户左右,减少散煤消费量7000多万吨。
03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在该部分,主要包括六大方面。
第一,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第二,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第三,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第四,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第五,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第六,提升关键脆弱区域气候韧性。

图6. 适应气候变化具体措施
04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首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全面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履约完成率为99.5%。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图7. 全国碳市场成交量及收盘价情况
其次,完善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2022年以来,持续推动发电行业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问题整改,公开曝光4家技术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典型问题案例。
最后,加强管理和能力建设。实现碳排放数据报送、日常监管、第三方核查、配额分配、交易履约、分析决策等全业务线上操作,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和集中调度。组织出版《全国碳市场百问百答(第一版)》,通过全国碳市场帮助平台及时解答相关政策和技术问题806个。
05
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
在立法与政策方面,具体措施包括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立法、完善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将气候变化相关内容写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发布温室气体环评技术指南12项;批准2项碳排放相关国家计量基准、71项碳排放相关计量标准装置和研制474种碳排放相关标准物质。
在经济政策方面,推动碳排放权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并深化电价政策和电力交易改革。推动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组织报送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印发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参考标准。推动开展绿证交易,2022年绿证交易量969万个,较2021年增长15.8倍。
在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监测方面,初步完成2015年—2020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并启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修订。实现重点行业、城市、区域三个试点层面全覆盖,5个试点行业共建成93台在线监测设备,建成63个高精度、95个中精度城市监测站点。
除此之外,我国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深化低碳城市试点、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06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首先,深化应对气候变化高层交往。自2022年至2023年6月底,习近平主席在60余次的重要会议和活动中强调团结协作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具体会议与活动包括:视频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两次召开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主办金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等。
其次,推动多双边气候变化谈判。全面深入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等主渠道国际谈判进程。为大会达成一揽子平衡成果贡献中国智慧。开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七届主席团竞选筹备工作,我国科学家连续第五届当选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图8.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
最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39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6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包括建设3个低碳示范区及开展70余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2022年以来,承担应对气候灾害、改善土地利用等气候领域援助项目54个。
(报告内容来自互联网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全文下载链接:
https://www.mee.gov.cn/ywgz/ydqhbh/wsqtkz/202310/t20231027_1044178.shtml
整理 | 张韵晗(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编辑 | 陈映彤(西南财经大学)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能源金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