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研讨精华No.2】深圳:蓝天与低碳双达 环境与经济共赢

编者按: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次联合国大会上作出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发排放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GDTP)作为国内领先的智库交流平台,自2020年10月起举办“疫情后新形势下的省市达峰行动”系列研讨会。10月9日召开的第一场研讨会主题为“提升省市碳达峰雄心”。此次会议邀请到深圳、青岛、武汉三个城市的代表与近160名参会者分享和探讨地区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方案和经验本期编发的是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唐杰教授关于深圳经验的介绍。



如下图所示,深圳曾长期经历雾霾,到2004年达到最高峰,全年雾霾天187天。从2004年起,经过十年治理,到2014年左右深圳的空气质量大致回到90年代的水平,现在应该回到80年代中期水平,基本控制了雾霾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目前深圳空气质量指数大概是25。


深圳“达峰、达标、高质量发展”研究由能源基金会支持,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牵头,通过识别环境污染治理和碳排放治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一套方法学,采用LEAP和CMAQ两种分析方式来判断空气质量处理和碳排放具有的一致性。

研究结果表明,深圳低碳能源发展、经济高质量增长和产业升级转型促进了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和污染物的减排,同时推进了能源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一些污染气体的排放都已达到国家要求。

深圳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排名第三,人均GDP在大城市中最高。但深圳严重缺乏资源,缺水,能源主要是靠调入,处在能源供应链底端。人口密度高,生态压力大。但即便是在深圳电力供应不充分的时候,也采取了很多节能措施,比如关闭了大量小电厂。

深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深圳是全国首个C40城市,荣获过3次C40大奖。深圳推广碳排放交易、绿色建筑,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走在全球前列。与此同时,深圳进行了政策结构高级化调整,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单位产出增长和碳排放开始逐渐脱钩。


  • 环境与经济转型共赢


通过测算得出,2012-2016年人均收入提高是碳排放提高的重要原因,但更加重要的是人均GDP的提高。中国确实走向了一个新的过程,随着人均GDP提高,人均能耗快速增长。而深圳在这五年碳排放只增长了400万吨,主要因为:产业结构效应减少73.28%,能源强度效应下降372%。制造业,电热、气、水、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下降比较快。因为深圳第二产业转型,电器、机械、装备制造业提高,有正增长的贡献,但传统通讯行业,电、热、气、水生产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都在下降。

  •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产业园区的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并举。坪山新能源汽车基地是深圳降低燃油车排放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深圳1.3万辆公交巴士和1.2万辆出租车完成替换,居民用车替换近5万辆。和出租车、公交巴士相比,居民用车在减碳方面的贡献不大。因为居民的车不是天天开,按照目前深圳调查,居民在过去8年的平均行驶里程从1.3万公里下降到1万公里,降幅约为3000公里。一辆公交、巴士的排放相当于40辆私家车的排放,一辆出租车的排放相当于20辆私家车的排放。对于深圳而言,这些年的替换效应相当于1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替代60万私家车产生碳排放当量。

  •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深圳出现了大量高端产业基地,更高的产出和更少的能耗,实际上就是能源弹性下降,改变能源结构的同时会出现碳排放降低。深圳六年小火电机组下降2000多万千瓦,燃油机组全面油改气,2015年底全市电源总装机容量达到1306万千瓦,上升比较快的是核电、气电等相对清洁的能源,总体供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90%以上。目前深圳只剩下最后一座电厂,更多地承担保证能源供给安全及调峰功能。


  •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累计淘汰低端企业1.4万家,对53家重点企业开始专项督查,310家工业类企业实施技能考核,验收新能源产业。深圳积极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因此产生了很大的系统性的效果,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0%,提高了整体电机效应。



  • 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


如上图所示,通过采取道路交通、非道路交通、电力热力、非能源工业溯源,对深圳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进行“同根同源”分析。从PM2.5占比来看,扬尘下降12%。而碳排放领域与环境部门的工作有87%的重合,因此可以达成同样的效果。与此同时改变燃烧化石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雾霾的治理会产生75%的碳减排效果。所以“双达”的含义就是环境和碳排放同时达到目标。

  • 成就来自于协同治理的细节


这里面包括空气污染和碳排放共同的来源。电力、热力、工业锅炉、道路客运、道路货运、非道路交通、非能源工业、建筑物、扬尘、其他,治理措施大致分为需求管理侧、结构调整侧、节能与能效技术类。在这个框架下,深圳在180项政策上得到了五年碳排放只增长422万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交通低碳化的分担率大规模提高,轨道交通、船舶以及进港船舶的岸电措施;绿色建筑在全国比较突出,推广幅度和等级都比较高;深圳最早在全国设立了生态县,51%的土地不能开发,大规模的控制生态环境,并且采取措施不断地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建成生态景观林8.36万亩,这对空气和碳减排有很重要的作用。

未来: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可再生能源的道路

深圳过去几年在需求侧方面的工作达到了很高水平,但是未来如何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是特大型城市都很难解决的问题。光伏板和风电需要土地,分别与太阳能质量和风的质量有关。所以,如何有效地在特大型城市当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决定了我们能否在2030年前达峰。从目前的研究看,深圳的光伏装机量占整体装机发电能力的10%,但实际贡献电量只有2%-3%。考虑到2060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必须走一条新的可再生能源的道路。

如何推进光伏发电?如何在屋顶资源不足的时候采取更多的光伏资源?这是深圳未来要研究的问题。过去深圳更多是减少产出增长的需求,但在能源结构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从欧洲的变化可以发现可再生能源正在上升为能源的主体。

深圳煤炭状况稳定,占比不高,那么如何使可再生能源彻底替代煤炭?这是我们未来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全国面临的重大选项。在这个选项中,深圳想做一个实验,即结合传统建筑改造,特别是在大学、研究机构云集的地方,在原有的建造改造过程中引入碳中和的概念,来看一座楼、一个校区的建筑能够扎扎实实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是多少。

假如未来十年、二十年,深圳作为特大城市能够把可再生能源占比按《巴黎协定》要求的达到30%左右,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