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的碳减排路径分析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经济社会的系统性革命,将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绿色低碳将成为我国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01“双碳”目标下的碳减排路径分析

 

实现碳减排,重在加快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关键在于优化能源结构和降低单位GDP能耗。笔者认为,碳减排路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路径一:发电端脱碳。我国电力和供热部门的碳排放占比高达47%,这决定了发电端脱碳是我国碳减排的起点和关键。一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不可持续。化石能源走向枯竭是历史必然。二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倒逼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全球储量的13.3%、1.5%和4.5%,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3%和43%。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要增强系统观念,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三是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亟待优化。受能源结构影响,煤电在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中占比高达60%以上。煤电占比高,倒逼发电端加快清洁能源替代。

路径二:终端能源消费环节实施电能替代。电能是高效、便利、清洁的二次能源,终端利用效率高,电能的经济效率是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且能有效降低能源强度。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以电能替代煤炭、石油等,有利于提升终端用能的清洁化、低碳化水平。目前,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中的电气占比偏低,加快终端电气替代仍有较大空间。

路径三:节能提效。近年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但单位GDP能耗依然是欧美发达经济体的2~3倍。产业结构决定能耗水平。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占全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65%,工业部门对我国GDP的贡献率长期稳定在40%左右,但前期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导致工业部门能耗水平居高不下,工业部门能耗是全国平均能耗的2 倍多。节能提效是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路径四:多维固碳。这里所指的多维固碳,既包括植树造林等生态固碳,也包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要如期实现碳中和,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二氧化碳的吸收、捕集、封存和利用。生态固碳与技术固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02 碳减排路径下的产业绿色转型方向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将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中国产业结构将在未来30~50年发生根本而深刻的变化。

其一,发电端脱碳路径下清洁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等产业将迎来机遇。在“双碳”目标下,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发电端脱碳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国发电将以清洁能源装机为主,其中光伏发电和风电装机占比将大幅提升,除调峰功能外的煤电装机将基本退出,由此将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链快速发展。同时,清洁能源发电面临传输使用问题,需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保障高比例清洁能源发电的并网和消纳;其供给的不稳定性与不平衡性将催生对储能的巨大需求。抽水蓄能、空气压缩储能、电化学储能和氢储能相关产业具有广阔市场。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二次能源,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上述相关产业发展将带来大规模的金融需求,新能源发电新增投资规模或将达37.4万亿~45.3万亿元,氢能发展也将迎来10万亿元市场机遇。

其二,终端能源消费环节电能替代路径下电气化设备制造与改造及物联网产业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部门的终端用能占比高达95%以上,电能替代集中在燃煤锅炉、燃煤采暖、家庭电气应用等技术相对成熟的领域,电动机替代内燃机、电动车替代燃油车也在加速推进。未来三大领域电气化设备制造与改造以及物联网产业将迎来较大发展机遇。以交通运输业的电气化为例,未来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产品将推动实现陆运交通碳减排目标。以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桩、智慧交通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会迎来 重大发展机遇。电气化、智能化技术装备大规模普及也将产生大量新增市场需求。

其三,节能提效路径下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一是退出过剩和落后产能。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部分行业集中度,提升行业整体效能与竞争力。二是加快高碳行业深度脱碳。针对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控排行业,推动节能技术应用与设备升级改造,推进电能替代、氢基工业、生物燃料等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助力实现深度脱碳目标。三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加快打造智能化工业体系。

其四,多维固碳路径下生态固碳、技术固碳潜力巨大。2020年末,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2.96%,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97.07亿立方米,近30年来净增加碳汇能力135.9亿吨二氧化碳。按照目前单个五年规划完成约1%的森林覆盖率计算,预计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29%,保守估计新增碳汇能力将超过150亿吨二氧化碳,将带来3.2万亿元投资需求。从技术固碳角度看,我国已在CCUS各环节取得显著突破,目前主要受限于高能耗和高成本,大规模推广尚有难度。未来低成本、商业化、集群化部署是 CCUS的发展趋势。

 

03 相关建议

 

发挥相关政策合力。在“双碳”目标下,要推进产业绿色转型,需要强化相关政策的协同,发挥政策合力。一是发挥产业政策引领作用。要在“双碳”“1+N”政策体系框架下,统筹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节能降碳增效政策、循环经济政策、技术驱动低碳转型政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确保新旧发展动能有序衔接。二是发挥财政政策激励作用。建立多主体转型成本共担机制,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奖励、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以及设立“双碳”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向绿色(转型)产业和绿色(转型)项目集聚。三是发挥金融政策引导作用。有效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下调绿色贷款资本计量系数等激励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绿色转型的资金支持力度。

构建支持产业转型的金融体系。一是有效运用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产业转型特征和实际需求,有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和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工具,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供给与产业转型需求的匹配性。二是完善转型金融服务体系。 在《G20转型金融框架》下,加快出台全国性转型金融标准,推动标准覆盖范围由首批的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四大行业向其他高碳行业拓展,丰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加大对转型压力较大产业的支持力度。

运用市场化机制促进相关产业碳减排。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推动其行业覆盖范围由电力行业向八大高耗能行业乃至更多行业拓展,扩大碳排放权交易主体规模,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市,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结合节能减排政策、产业政策、产业规划、经济发展水平等,合理确定碳配额总量,适时引入碳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同时,基于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具体行业企业的碳配额分配方式。此外,发挥国家自愿减排碳市场作用,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自愿减排碳市场互为补充的交易体系,支持产业绿色转型。

高度关注产业转型风险。在“双碳”目标下,部分行业尤其是高碳行业面临产品需求下降、高碳资产加快“搁浅”的风险,一些企业或将面临被兼并重组等挑战。一方面,要加强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建立覆盖企业、金融机构和各类融资主体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对气候风险和环境风险的识别、评估与监测,做到未雨绸缪;另一方面,要加强气候变化引起的转型风险管理,将转型风险纳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在金融投资、产品定价和风险衡量中引入转型风险考量,同时,完善气候(转型)风险压力测试,开发细分行业的压力测试情景,提升风险管理质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欧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