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浩然 都倩仪:释放深远海养殖的蓝色经济潜力

在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蓝色粮仓”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以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逐步向“经济-环境-社会”综合发展的蓝色经济目标迈进。

 

海洋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和社会就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近海污染和粮食安全等现实问题,深远海养殖成为一种重要战略选择。但深远海养殖业面临着技术问题、市场风险、资金筹措以及政策限制等各种困难。为了充分挖掘深海水产养殖的潜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需要获得蓝色金融助力。

 

一、基于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经济

 

在2017年的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倡议,使得蓝色经济的概念开始萌生并兴起。随后,蓝色经济一词广泛出现在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学术文献中。

各国纷纷积极推进自身蓝色经济发展,包括非洲联盟国家在内的众多国家也积极响应蓝色经济的发展需求,成立了多个机构和组织,共同致力于促进蓝色经济繁荣发展。
而欧盟在推动全球蓝色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为传统海洋产业(例如海洋渔业、海洋港口业和海洋运输业等)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新兴海洋产业(例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海上风能和海洋现代服务业等)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蓝色经济的理念具有前瞻性,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对沿海地区的重要性。它已经超越了传统海洋经济的范畴,不是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而是把环境因素与社会因素也纳入到海洋经济发展框架中考量,它强调了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蓝色经济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发展海洋经济,以确保海洋社会长期稳定和繁荣,最终增加人类福祉。蓝色经济是一项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研究海洋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蓝色经济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战略框架和规划,其中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总体框架中去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蓝色经济原则时,需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重要层面。

第一,蓝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密切相关。
涉及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水下生物(SDG 14),应对气候行动(SDG 13),减少贫困(SDG 1),减少饥饿(SDG 2),体面工作与经济增长(SDG 8)等,这些目标之间与蓝色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蓝色经济在推动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考虑蓝色经济中的经济因素。
蓝色经济横跨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可再生能源等诸多领域,要充分挖掘这些海洋行业的潜能,必须全方位综合考虑行业间的联系,达到产业协同增效的目标。
另外,为了实现海上风电行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其中关键的是要实施海洋空间规划(MSP),它可以解决多种海域利用的相互冲突。
第三,考虑蓝色经济中的环境因素。
在发展海洋渔业和采矿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过程中,需要综合评估其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利于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均衡。今后必须更多关注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其恢复能力,关注各国针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建立一套适用于自身的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解决方案。
第四,考虑蓝色经济中的社会因素。
在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其社会因素,包括改善工作环境、促进性别平等、提升社区福利水平等。在蓝色经济中关注社会公平及其包容性,对于实现可持续海洋经济增长十分重要。

海洋渔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蓝色经济产业,能创造众多的就业岗位,即使它创造的GDP份额在海洋产业中并不突出,但其对于粮食安全、扶贫减贫和社会稳定极其重要,可以提高就业机会,提供社会保障。

 

二、深远海养殖在蓝色经济中的地位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渔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不断挖掘和利用,渔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水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渔民的收入也在稳步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加深,由单一捕捞扩展到养殖和加工,深远海养殖业发展潜力逐渐被挖掘出来。海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离不开渔业经济的贡献,深远海养殖也有其潜在的价值贡献。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渔业出口国之一,渔业经济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21年出口额达到29689.73亿。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之一,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70%。2022年我国海水养殖产值4638.84亿元,同比增长7.84%,占水产养殖产值37.11%,海水养殖面积2074.42千公顷,同比增长2.41%,占水产养殖面积29.19%。
深远海养殖作为实现海洋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一点在国际经验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深远海养殖业的辐射能力强,上下游关联产业较多,上游包括苗种、饲料、疫苗、装备行业等,下游包括加工、运输、储藏、销售、餐饮和旅游等多个环节,范围涉及海洋一二三产业,因此深远海养殖产业链较长,对相关海洋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大,创造了充分的就业岗位。
渔业农民可以通过国家培训来参与到深远海养殖行业的育苗、协助管理等环节,也可以通过转业以及多元化自己的收入来改善生活。同时,现代化的海洋渔业也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例如,根据地区特点,可以将深远海养殖与当地的休闲渔业结合起来,发展海上观光、海上运动和娱乐等,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结合深海科学研究,建设实验基地,为当地引流人才,促进当地的创新技术发展。

简言之,深远海养殖在我国的海洋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推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而且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释放深远海养殖的蓝色经济潜力

 

(一)发展深远海养殖,打造好“蓝色粮仓”
近年来,为应对中国渔业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所带来的困境,缓解渔业压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方针政策。
2017年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重点打造“海上粮仓”,以此来解决近海渔业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的问题。为了加快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农村部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
截至2020年,政府公布了六批136个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名单,示范区建设完成后,渔业资源得到高效恢复,渔业效益得到提高,渔民增收效果显著。自然资源部《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指出,上述举措有助于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已认识到需要通过推进海水集约健康养殖,扩大远洋养殖和合理控制近海捕捞等政策和措施来应对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和粮食安全问题。其中,打造“蓝色粮仓”就是我国破解上述难题的重要战略方案。
“蓝色粮仓”被视为对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蓝色粮仓”是指在一定的海洋空间中,以海洋动植物作为养料,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依托海洋生物资源开展捕捞、人工养殖、产品加工及后续处理等系列生产活动的综合整体。
与渔业生产传统模式大为不同,这种模式突出了工业活动规模化、集约化、立体性等特点。这种新的生产模式具有极大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从而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蓝色粮仓”这一概念通过多种生产功能协调发展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均衡。其能否成功取决于渔业生产过程技术研发、渔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绿色渔业发展、充足稳定的资金投资等多种要素的协同配合成效。政府部门需要对这一理念进行深入探究,在保证生态效益与兼顾社会效益前提下,以释放深远海养殖潜力,助力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强国目标。
(二)发展深远海养殖,面临机遇与挑战
当前,深远海养殖面临着时代的发展机遇。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海洋生物面临复杂生存环境,海洋生物数量减少,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洋捕捞产业面临困境。
通过深海水产养殖,有望增加海产品数量,推动国内海产品养殖加工运输等产业链发展,减少我国对进口海产品的依赖,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此外,深远海养殖通过创新技术还可改善渔业养殖生态系统,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目前我国已开发出一系列深海渔业设施和创新技术,可应用于深海水产养殖,克服与海水深度、环境条件和物流相关的现实问题,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促进深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采用现代化深海水产养殖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另外,深远海养殖的发展不仅能够为沿海地区带来就业机会,同时也为蓝色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深远海养殖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第一,深远海养殖所涉及的运营风险和环境不确定性极为巨大,其中包括恶劣的气象条件、设备故障以及疾病暴发等多种因素。这些外部突发因素在养殖活动中普遍存在,而且只有实力和技术雄厚的企业才能承受和对抗这些经营风险。
第二,需要运用高度复杂的技术和设备来克服高压、低温和有限的自然光等挑战,以保证不同品种鱼类最佳生长速度。技术的研发和维护可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深远海养殖业的管理主要采用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机器设备,需要复杂的人工操作和技术支持,需要培养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我国深远海养殖技术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较为滞后。深海基础研究薄弱、监测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国家政策支持落实不足等问题都可能会给该行业带来发展重重困难。深远海养殖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得到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科技与金融杂志。